管理与旅遊
蔣楠
農業作為中國基礎性產業,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農業生產效率是衡量農業綜合生產力的重要指標,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長久以來,對於中國農業生產效率的研究,國內外學者運用了不同的方法從不同方面對其進行了測定,但是在度量時僅僅基於傳統的資本、勞動和土地等基本要素,忽略了資源和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實際上資源消耗、環境惡化已成為各國農業發展面臨的難題,是阻礙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國農業經濟增長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績,一方面依託大自然的饋贈,得到了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中國農業經濟增長是建立在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污染的代價之上。尤其是隨著化肥、農藥和農膜等使用量的逐年遞增, 帶來了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同時,我國的碳排放形式也不容樂觀。有數據表明,在全國 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農業產生的碳排放大約占比17%,未來形式會更加嚴峻。毫無疑問,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迫切需要轉型發展,不能建立在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代價的基礎上。為了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國農業必須兼顧經濟增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三者統籌協調發展。通過梳理農業生產效率的文獻,發現很多學者將視角僅僅放在了某一個具體的行業,欠缺了指導整個產業和區域產業生態效率提升政策路徑。本文將對相關理論進行全面梳理並對“農業綠色生產率"及“綠色全要素生產率"重新定義,以為日後相關研究打好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