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漢, 陳祖旭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令中國政府下定決心推動在國際貿易中盡量使用人民幣,避免在美元陷阱中越陷越深。隨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推出,標誌人民幣國際化正式踏上歷史舞臺。在人民幣國際化早期階段,爲更好地提升國際化程度,中國政府一度面臨著完全放開資本流動或保持資本管制以維護金融穩定重大決擇;經過慎重考慮後,中國最終確立人民幣國際化漸進式政策路綫。當前,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取得一定成果,人民幣在國際使用指數、外匯儲備佔比、國際支付佔比和全球貿易融資佔比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但與美元和歐元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美元霸權加劇現存全球貨幣體系不穩定性、誘發發展中國家為應付不穩定性而積累大量外匯儲備令全球總需求出現通縮傾向、令發展中國家輸往發達國家商品價值超越它們從發達國家進口價值而造成國際資源分配不公等弊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方案衆多,其中多極國際貨幣體系可行性相對較高。若形成由美元、人民幣、歐元等核心貨幣相互競爭多極貨幣體系,將使全球外匯儲備市場更穩定,降低全球總需求通縮傾向,令國際資源分配更加公平。目前人民幣國際化程度還是遠低於中國相對經濟實力及其國際貿易佔比,人民幣國際化任重道遠。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有望大幅提升,促進多極國際貨幣體系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