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 鄭國漢, 陳祖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令中國政府下定決心推動在國際貿易中盡量使用人民幣,避免在美元陷阱中越陷越深。隨著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推出,標誌人民幣國際化正式踏上歷史舞臺。在人民幣國際化早期階段,爲更好地提升國際化程度,中國政府一度面臨著完全放開資本流動或保持資本管制以維護金融穩定重大決擇;經過慎重考慮後,中國最終確立人民幣國際化漸進式政策路綫。當前,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取得一定成果,人民幣在國際使用指數、外匯儲備佔比、國際支付佔比和全球貿易融資佔比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但與美元和歐元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美元霸權加劇現存全球貨幣體系不穩定性、誘發發展中國家為應付不穩定性而積累大量外匯儲備令全球總需求出現通縮傾向、令發展中國家輸往發達國家商品價值超越它們從發達國家進口價值而造成國際資源分配不公等弊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方案衆多,其中多極國際貨幣體系可行性相對較高。若形成由美元、人民幣、歐元等核心貨幣相互競爭多極貨幣體系,將使全球外匯儲備市場更穩定,降低全球總需求通縮傾向,令國際資源分配更加公平。目前人民幣國際化程度還是遠低於中國相對經濟實力及其國際貿易佔比,人民幣國際化任重道遠。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未來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有望大幅提升,促進多極國際貨幣體系形成。
  • 熊野, 魏慧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聚焦於《聊齋誌異》中《白于玉》這一高語境文化文本,通過比對1835年英國《弗雷澤雜誌》刊載的《白于玉》譯文The History of Woo-Tsing-Yen和1997年張慶年等譯者選譯《聊齋誌異》英譯本Strange Tales from the Liaozhai Studio中的“Bai Yuyu”,挖掘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英譯者對同一源文本進行闡釋的共性和個性。本文研究發現,兩個譯本均採用明晰化和略省化策略轉換並闡釋原文,體現譯者的積極參與和主動「干涉」,其中明晰化策略的使用共性亦表明不同時期譯者同樣希望深入介紹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的闡釋動機。同時,譯者自身不同的文化身份和認知差異使其對同一文本的闡釋呈現出各自的個性,具體體現為:英語母語譯者在翻譯中傾向於詩意化、純潔化、以譯者自我意識和價值觀介入為導向的文本闡釋,中文母語譯者則呈現出簡明化、如實化、忠實植根於原作歷史處境之中的闡釋書寫。
  • 雷豔妮, 李梓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米格爾街》中錯綜複雜的身份議題一直備受學界關注,但現有研究多聚焦於身份迷失現象,而對人物模仿行為與發展路徑的探討則顯不足。本文運用霍米·巴巴的模擬、混雜性及「非家幻覺」理論,構建了殖民語境下身份動態演進的分析框架,提出小說中的人物身份經歷並交織著三個核心階段:精神層面的無家可歸感、機械性模仿、混雜性演進。這一框架清晰呈現了後殖民個體在身份建構中策略的演變過程。研究表明,奈保爾著重刻畫了殖民者在身份發展中所展現的持續能動性。這些殖民者並未被動接受命運,而是沿著一條雖非線性卻可辨識的發展路徑,通過文化融合的方式主動塑造自身尊嚴。
  • 談蕭, 譚琪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港兩地上市公司資訊披露標準差異大,分別在「環境、社會及治理」(Environment-society-governance, 簡稱ESG)資訊並不互通,廠商審驗機構缺乏規制及協同監管機制缺乏的現狀,正制約著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和國際化發展。為此,深圳證券交易所應從強制披露適用範圍、定量披露要求、保障披露真實性的措施等方面進一步完善規則;香港交易所需要從區分行業的披露標準、規制協力廠商審驗機構、減輕中小企業披露負擔等方面進一步完善規則。此外,可以通過制定統一的上市公司ESG資訊披露標準、搭建ESG資訊披露資料平台、建立協同監管機制等方式,實現大灣區上市公司ESG資訊披露規則的協調與對接。澳門同樣可以協調對接相應規則,以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目標。
  • 陳思楊, 龍欣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隨著我國人工智能産業的繁榮發展,人工智能生成物法律保護方面的制度缺失逐漸凸顯。根據傳統法理,人工智能幷不屬法律主體,因此不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者。在法解釋學上,人工智能生成物亦難以滿足著作權法對獨創性的要求,這意味著人工智能生成物涉及到的權益不能被著作權法所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草案第十八條規定:不得損害經營者商業數據的合法權益。該規定主要針對商業數據設立,但在解釋學上亦可適用於人工智能生成物。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賦予人工智能生成物有限權益,既能維持著作權法體系的穩定性,又契合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知識産權的「補充保護」功能,同時可有效防範「僭稱」風險,從而爲人工智能産業構建法治化發展路徑。
  • 李穎, 張倩孺, 張博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當代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服務機構被迫不斷更新其流程和產品,以獲得競爭優勢,保持業務的可持續性。如何進一步提高員工的服務創新行為已成為組織生存和成功的關鍵。服務型領導作為一種以服務他人為特徵的領導風格,與員工的服務創新行為密切相關。因此,為考察服務型領導對員工服務創新行為的影響機制,本研究構建並檢驗親社會動機為中介變量與團隊情緒氛圍為調節變量的調節中介模型。本文收集了來自89個團隊(89名領導者和394名員工)的788份有效問卷,並使用SPSS 27.0和Mplus 6.0對該假設進行了檢驗。結果表明:(1)服務型領導對服務創新行為有積極影響。(2)親社會動機在服務型領導與服務創新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3)團隊情緒氛圍積極或消極調節服務型領導與服務創新行為的關係。這些新發現有助於推動對服務創新行為作用機制的研究,為組織優化領導行為提供了依據,並幫助領導者提高員工的創新和績效。從實踐的角度出發,為如何在新環境下激勵員工服務創新行為,保持核心競爭力提出一些建議。
  • 世漢學會國際中文教育研究專欄(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資助設立)
  • 世漢學會國際中文教育研究專欄(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資助設立)
    韓婧怡, 王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於國際中文教育國別化研究背景,以三語語音習得理論為框架,藉助音系對比法和實驗語音學量化研究方法,對11名L1西班牙語、L2英語、L3普通話學習者開展了塞音產出實驗,並對其發聲起始時間(VOT)的產出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旨在探討並總結母語為西班牙語的中文三語學習者塞音產出的主要偏誤特點及其成因。研究結果表明:(1)被試者(母語為西班牙語的中文三語學習者)的L3普通話塞音產出受到了來自L1西班牙語與L2英語的雙重影響,存在顯著的跨語言語音遷移現象;(2)被試者的L3普通話送氣清塞音p[ph]、t[th]、k[kh]的產出普遍存在送氣不足、送氣/不送氣對立模糊等偏誤。L3普通話不送氣清塞音b[p]、d[t]、g[k]的偏誤以清濁音混淆為主。整體而言,k[kh]和g[k]的習得正確率相對較高,而p[ph]和b[p]的正確率較低;(3)被試者的塞音偏誤表現形式和產出準確度同L3熟練度和沉浸度顯著相關—L3熟練度和沉浸度高的被試者所產出的塞音VOT更接近母語者。本研究填補了前人研究中對於母語為西班牙語的L3中文學習者塞音習得研究的空白,揭示了西班牙中文三語學習者塞音產出的特點及其所存在的偏誤特徵並據此提出了針對性教學策略和建議,以期為相關教學及研究工作提供參考。
  • 世漢學會國際中文教育研究專欄(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資助設立)
    許雲鳳, 尤舒翔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隨著普通話在馬達加斯加各個教育學段的逐步普及,普通話語音的教學在當地的普通話推廣中顯得愈發重要。普通話聲調的感知表現是衡量學習者能否有效掌握普通話語音系統的重要因素。為探索馬達加斯加普通話學習者的聲調感知情況,本文對十名中級水平的學習者展開了兩項聲調感知實驗,旨在考察這些學習者對普通話單字調和雙字調的感知面貌。通過分析這些學習者的聲調感知準確率和反應時間,可以發現,他們在感知普通話第二聲(T2)及特定雙音節聲調組合時表現較差,這些聲調組合包括T3+T1、T3+T4、T1+T2、T4+T3和T4+T2,這表明他們尚未完全建立普通話聲調範疇。進一步考察學習者的感知錯誤模式,結果顯示,他們在感知中傾向於混淆T2和T3,這與聲調類別、聲調組合及特定組合中聲調所處的位置等因素密切相關。此外,本文認為他們的聲調感知受到馬達加斯加語重音模式的影響,特別是「高—低」重音模式,使他們對普通話的T1和T4更加敏感。同時,學習者的第二語言法語也可能對其聲調感知表現產生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