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 清華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聯合課題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國澳門屬微型經濟體,不易達致多元化生產,脆弱性突出。即便如此,回歸25年地區人均生產總值依然位處世界最前列,就業職位增加,物價平穩,政府財政收入豐厚穩定,人民預期壽命超越先進國家,這些超常規發展成就,堪稱經濟奇蹟,如何做到?本文細析特區政府多項政策,包括顯著改善治安,又引入巿塲競爭機制改革博彩制度,並構建全方位教育體制大力發展教育,完善福利制度,增建基礎設施等,可得出一核心結論,澳門成功原因是政府與市場同向發力,互為補充。穩定政府、高效立法會、因教育改革而提升公務員專業能力,皆有利於經濟發展與社會服務,博彩業高比例間接稅則使到特區政府擁有雄厚財力,因而有能力為政府推動政策時提供必要物質條件。
  • 常子磊, 楊漢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中國與納粹德國關係曾相當密切。1941年中國對德國宣戰後,作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的蔣介石對德國採取複雜且矛盾之政策立場。一方面,他將德國軍事行動與中國抗日戰爭相互聯繫,試圖借助同盟國合作抗擊軸心國;另一方面,他對德國軍事技術保持關注,並計劃利用德國科技人才進行戰後建設。然而,蔣介石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往往過於理想化,例如其堅持認為日本必然進攻蘇聯的預測,以及對德國戰敗後人才利用計劃的期待,均與實際發展存在較大偏差。值得注意的是,蔣介石在對待戰敗德國問題上採取將德國民眾與納粹政權區分對待的傾向性政策。这種政策取向雖體現出一定的現實考量,但也反映出其對德國軍事現代化的借鑒過於著重技術層面,而對其制度根源缺乏深入認識。本研究通過考察蔣介石1941年後的對德政策,為深入理解這一時期中、德關係之複雜性提供新視角。
  • 李思韵, 胡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於多模態隱喻理論,首先指出漢語文化負載詞的多模態隱喻是一個通過語義映射「從滲透到互助」的轉變過程。其次,在其教學中應注意「對比」;初級階段使用「翻譯策略」和「形象法」,中級階段「以舊帶新」,高級階段引導「中式思維」;隱喻重點上,綜合課應關注基本意義、文化內涵、比較與交際;聽說課應關注運用場景,讀寫課應關注歷史來源和書面表達。基於MAP模型,本文設計漢語文化負載詞教學方案,並通過20人教學對比實驗評估其效果。研究結果表明,使用多模態隱喻教學法的學生成績優於傳統教學法,且較傳統教學法在提升詞彙產出方面更具優勢。本研究為國際中文教學中的文化負載詞教學提供新視角與實踐指導。
  • 梁祝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澳門刑法將主觀意圖作為區分洗錢罪與贓物罪的關鍵標準,而內地刑法則關注上游犯罪。中國內地刑法通說對「洗」及所洗之「錢」涵義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洗錢罪涉金融屬性。中國內地在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對洗錢罪的改動是當時因應FATF上游犯罪擴容要求之策,未來應回歸2006年修改前之科學設計,恢復由第191條作為單一的洗錢罪,並在此條進行上游犯罪擴容。基於此,本文通過恢復相關概念、邏輯、罪名體系的科學性及與國際公約的銜接以回應我國反洗錢的新形勢,解決自洗錢入罪後的法秩序不統一問題。
  • 廖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技術革新在將來的廣泛應用可能引起相應風險,這些風險包括未來技術多元化創造所帶來的技術風險與政治風險、智能化發展帶來的信息風險與倫理風險以及高效化應用帶來的社會風險和制度風險。與技術革新最為相關知識產權法應摒棄不合理滯後,以制度創新應對未來風險的人為性、持續性和不可逆性。一方面,知識產權法應當以「人類社會長久安定」為關鍵要素充實立法目的;另一方面,知識產權法調整形式應當將私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和公共利益的社會、國家安全納入風險評估範圍。此外,未來知識產權法律制度還應以全人類共同合作為向度,對未來知識產權的地域性突破奠定理論基礎。
  • 世漢學會國際中文教育研究專欄(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資助設立)
  • 世漢學會國際中文教育研究專欄(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資助設立)
    于力申, 王肖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是本土中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問題在於本土中文教材應納入哪些文化、納入「誰」的文化以及如何納入。文章以阿聯酋本土中文教材《跨越絲路2》和泰國本土中文教材《天天漢語—泰國中學漢語課本3&4》為對象,運用內容分析法對教材中文化呈現的內容與方式進行編碼與統計。研究發現:(1)文化呈現嚴重失衡,教材偏重目的語文化,且當代中國文化遠多於傳統文化,本土文化次之,世界文化最少;(2)文化呈現內容仍停留在知識導向層面,難以引起學習者的深層次反思;(3)目的語文化通常編排在教材的固定體例板塊,而本土文化呈現較為分散;(4)目的語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間的跨文化對比雖有呈現,但範圍有限。本研究基於上述分析,對未來本土中文教材文化內容編寫提出建議。
  • 世漢學會國際中文教育研究專欄(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資助設立)
    李怡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文+職業技能」教育作為國際中文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的創新教育形式,致力於滿足各國民眾學習中文和發展職業技能的雙重需求,體現中國作為中文母語國負責任大國形象。以日本經驗為對照,分析發現中日「語言+職業技能」教育在以語言教育賦能勞動者職業技能提升、遵循語言國際傳播客觀規律和尊重學習者需求三方面存在相似性,且在學生來源國別分佈及職業行業分佈上存在部分重合,但在語言習得環境、深層動機觸發等方面存在差異。通過教學對象、學習動機、施教主體和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對比,發現職業技能日語教學在教學對象學習動機深固、官民並舉—企業為主組織教學、教學資源建設靈活開放等方面有值得借鑒之處。受此啟發,我們認為「中文+職業技能」教育應進一步做好學習動機管理,提高中文學習附加值;促進走出去企業深度參與「中文+職業技能」教育;提高「中文+職業技能」教育資源可及性,創設開放、包容、易觸達的資源共建共用環境。